说好的甲醇产能过剩呢
作者/来源: 日期: 2016-12-22 点击率:990
12月22日讯,期货最新消息:今年以来,甲醇的走势可谓牛气冲天,不断在怀疑中创出新高,一扫2013年以来的颓丧之气,也让早已陷入熊市思维定势的市场参与者们一度怀疑人生――说好的产能过剩呢!?
怀疑人生者也不乏道理,据不完全统计,2016年甲醇总产能超过7000万吨,相比一年4000万吨左右的消费量而言,这不是产能过剩还真是见鬼了!
看着甲醇暴走成这样,继续戴着“产能过剩”的大帽子总归有点不和谐,甲醇甩完帽子之后当然也有继续戴帽者,比如同为化工领域里的这位――
跟着入世之后中国经济大跃进的步伐,甲醇开启了长达十年的野蛮生长期,一路狂奔到2013年,产能扩张、需求萎缩加上成本端的坍塌,使得甲醇价格终于走向崩塌,而2015年的大宗熊市更为甲醇补上了最后一刀。长达两年,跌幅过半的大熊市大概也为2016年的绝地反击埋下了伏笔――前两年那些体量小、成本高,没中央亲爹扶没地方亲妈护的非一体化小厂们,可还能安好?
从2015-2016年的表现来看,虽然2016年仍有产能装置投产,但总体产量增速已经降到了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。
考虑甲醇这波凶猛的上涨从2016年年初就开始了,然而产量并没有凶猛地上升,因此问题显而易见――大量的产能装置已经在熊市中因为种种原因长期停产。
从2015年的产能分布看,甲醇的四种产能中,煤炭作为相对低成本产能占据了半壁江山。然而煤炭的出身并没有保证其低廉的成本,除了内蒙古、陕西、山西、宁夏、新疆、青海等煤炭产地之外,包括河南、山东乃至江浙一带也有部分煤头产能,非西北地区煤头相对成本的劣势叠加煤价的上涨,使得这部分产能不仅毫无优势可言,反而在高煤价的成本泥沼里举步维艰。
对于焦炉气头产能,由于装置为炼焦的附属配套设施,产量会随着炼焦活动而有所变化,但一般而言,炼焦厂若无焦炉气处理装置,基本也是“点天灯”白白烧掉了,而配备的炼焦厂一般都不会关停设备。由于煤炭供给侧改革的影响,今年焦炭产量大幅减少,截止到11月的统计数据,焦炭累计同比产量仍为负值,因此大致可以推算焦炉气头甲醇产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少。
而天然气头甲醇本来就是高成本产能,在2014-2015大宗商品熊市里天然气国内国外其它能源大抵都一泻千里,唯独国内气价由于资源禀赋的弱势,基本横着走,有些地区甚至还逆势上涨。由于国家能源政策优先保证天然气的能源用途,基本否定了天然气化工的发展,在气源紧张时对化工用气还有各种限气措施,本来举步维艰的气头甲醇在夹缝中生存困难,大量处于停工状态。
而另一方面,外盘气头产能中,成本的坍塌也迅速传导至甲醇,使得甲醇/天然气相对比价中枢不仅没有上移,以年度平均而言反而有一定程度的下降。
对于氨醇联产企业而言,其核心产品为尿素,如果合成氨(制尿素)系统稳定,作为必须处理的副产品,甲醇的产出也会维持在一定水平。由于氨醇联产对于甲醇而言成本也不低,加上另一端尿素从2012年开始就发生严重的产能过剩,加上政策管制出口无门,陷入了长达四年的大熊市,价格直接腰斩,也直接导致了尿素月度产量在2016年锐减,直到后续政策有所松动,到2016年9月尿素景气度方才有所上升。尿素行业覆巢之下,甲醇附属产能自然也难独善其身。
从供应端来看,各不同工艺的产能在大宗熊市的凛冬里均生存艰难,行业呈现明显的收缩之势,大批产能退出市场,也正是它们的倒下,才使得甲醇行业得以熬过寒冬。
而需求端则是有喜有忧。
2009年之前,甲醇下游最大头还是甲醛,然而在聚烯烃崛起的大背景下,MTO装置迅速取代甲醛成为最重要的甲醇需求。而MTO装置后续还有密集的投产,这部分聚烯烃产能,尤其是外购原料的非一体化产能,将为甲醇的需求提供持续且巨大的增长。
在MTO狂飙突进的同时,甲醇的传统下游却日渐式微:
醋酸产量下行的同时,出口也逐渐减少,醋酸对甲醇的需求增长基本陷于停滞。
传统油漆涂料增长大幅放缓,即使受到地产小周期回暖的拉动,反弹力度也非常有限。另一方面,甲醛油漆涂料还受到更环保的新兴水性涂料的挤压,甲醛的行业前景愈加黯淡。
而另一个行业二甲醚,则直接陷入衰退。
当然还有甲醇汽油,受国内石油巨头的阻挠,甲醇汽油的推广一直磕磕绊绊,增长受到很大限制。
国内供需虽重,然而甲醇供需最大的边际变量却得向外看。
而自从中国MTO崛起之后,原来那点微不足道的出口就更加可以忽略不计了,2015年以后基本全部为进口。
对于华南而言,进口基本都是盈利的,华东的进口随实际进口盈利水平而变化,以滞后两月计算,大体上呈现正相关。
从甲醇期货盘的定价看,广大内陆地区尽管是供需上的巨人,在定价上却是不折不扣的小矮人。
这也很容易理解,由于国内甲醇产能很大一部分都是聚烯烃厂家上游配套设施,且很多甲醇厂家都在西部地区,而作为另两个主要消费地的华东和华南,供给变化则更为敏感。其中很大一部分又依赖进口货源,华东约占1/3,华南超过80%,因此华南和华东市场对于边际反应最敏感,短期波动与期货相关度最大。
也正因于此,甲醇10月以来的这波上涨潮,表征进口状况的港口库存急剧下降提供了最好的注脚。当然纸货炒作以及暴力的资金也在推波助澜。而基本面的分歧与资金的乱窜也在跨期合约上也留下了暴力的痕迹
这波上涨的另一个后果,就是产业链里的MTO聚烯烃的盈利空间被大大压缩。
MTO制PE与PP的利润水平均被压缩到了一个极低的值,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――PEPP面对下游甲醇成本的步步紧逼,还会逆来顺受么?
另一方面,这波上涨也使得煤制甲醇的盈利水平大幅升高至近两年的高点,长期以来成本难降、下游低迷的甲醇总算在2016年10月迎来了春天,那么又一个问题也来了――那些埋在冬雪中的大小工厂会不会开始生根发芽呢?
怀疑人生者也不乏道理,据不完全统计,2016年甲醇总产能超过7000万吨,相比一年4000万吨左右的消费量而言,这不是产能过剩还真是见鬼了!
看着甲醇暴走成这样,继续戴着“产能过剩”的大帽子总归有点不和谐,甲醇甩完帽子之后当然也有继续戴帽者,比如同为化工领域里的这位――
跟着入世之后中国经济大跃进的步伐,甲醇开启了长达十年的野蛮生长期,一路狂奔到2013年,产能扩张、需求萎缩加上成本端的坍塌,使得甲醇价格终于走向崩塌,而2015年的大宗熊市更为甲醇补上了最后一刀。长达两年,跌幅过半的大熊市大概也为2016年的绝地反击埋下了伏笔――前两年那些体量小、成本高,没中央亲爹扶没地方亲妈护的非一体化小厂们,可还能安好?
从2015-2016年的表现来看,虽然2016年仍有产能装置投产,但总体产量增速已经降到了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。
考虑甲醇这波凶猛的上涨从2016年年初就开始了,然而产量并没有凶猛地上升,因此问题显而易见――大量的产能装置已经在熊市中因为种种原因长期停产。
从2015年的产能分布看,甲醇的四种产能中,煤炭作为相对低成本产能占据了半壁江山。然而煤炭的出身并没有保证其低廉的成本,除了内蒙古、陕西、山西、宁夏、新疆、青海等煤炭产地之外,包括河南、山东乃至江浙一带也有部分煤头产能,非西北地区煤头相对成本的劣势叠加煤价的上涨,使得这部分产能不仅毫无优势可言,反而在高煤价的成本泥沼里举步维艰。
对于焦炉气头产能,由于装置为炼焦的附属配套设施,产量会随着炼焦活动而有所变化,但一般而言,炼焦厂若无焦炉气处理装置,基本也是“点天灯”白白烧掉了,而配备的炼焦厂一般都不会关停设备。由于煤炭供给侧改革的影响,今年焦炭产量大幅减少,截止到11月的统计数据,焦炭累计同比产量仍为负值,因此大致可以推算焦炉气头甲醇产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少。
而天然气头甲醇本来就是高成本产能,在2014-2015大宗商品熊市里天然气国内国外其它能源大抵都一泻千里,唯独国内气价由于资源禀赋的弱势,基本横着走,有些地区甚至还逆势上涨。由于国家能源政策优先保证天然气的能源用途,基本否定了天然气化工的发展,在气源紧张时对化工用气还有各种限气措施,本来举步维艰的气头甲醇在夹缝中生存困难,大量处于停工状态。
而另一方面,外盘气头产能中,成本的坍塌也迅速传导至甲醇,使得甲醇/天然气相对比价中枢不仅没有上移,以年度平均而言反而有一定程度的下降。
对于氨醇联产企业而言,其核心产品为尿素,如果合成氨(制尿素)系统稳定,作为必须处理的副产品,甲醇的产出也会维持在一定水平。由于氨醇联产对于甲醇而言成本也不低,加上另一端尿素从2012年开始就发生严重的产能过剩,加上政策管制出口无门,陷入了长达四年的大熊市,价格直接腰斩,也直接导致了尿素月度产量在2016年锐减,直到后续政策有所松动,到2016年9月尿素景气度方才有所上升。尿素行业覆巢之下,甲醇附属产能自然也难独善其身。
从供应端来看,各不同工艺的产能在大宗熊市的凛冬里均生存艰难,行业呈现明显的收缩之势,大批产能退出市场,也正是它们的倒下,才使得甲醇行业得以熬过寒冬。
而需求端则是有喜有忧。
2009年之前,甲醇下游最大头还是甲醛,然而在聚烯烃崛起的大背景下,MTO装置迅速取代甲醛成为最重要的甲醇需求。而MTO装置后续还有密集的投产,这部分聚烯烃产能,尤其是外购原料的非一体化产能,将为甲醇的需求提供持续且巨大的增长。
在MTO狂飙突进的同时,甲醇的传统下游却日渐式微:
醋酸产量下行的同时,出口也逐渐减少,醋酸对甲醇的需求增长基本陷于停滞。
传统油漆涂料增长大幅放缓,即使受到地产小周期回暖的拉动,反弹力度也非常有限。另一方面,甲醛油漆涂料还受到更环保的新兴水性涂料的挤压,甲醛的行业前景愈加黯淡。
而另一个行业二甲醚,则直接陷入衰退。
当然还有甲醇汽油,受国内石油巨头的阻挠,甲醇汽油的推广一直磕磕绊绊,增长受到很大限制。
国内供需虽重,然而甲醇供需最大的边际变量却得向外看。
而自从中国MTO崛起之后,原来那点微不足道的出口就更加可以忽略不计了,2015年以后基本全部为进口。
对于华南而言,进口基本都是盈利的,华东的进口随实际进口盈利水平而变化,以滞后两月计算,大体上呈现正相关。
从甲醇期货盘的定价看,广大内陆地区尽管是供需上的巨人,在定价上却是不折不扣的小矮人。
这也很容易理解,由于国内甲醇产能很大一部分都是聚烯烃厂家上游配套设施,且很多甲醇厂家都在西部地区,而作为另两个主要消费地的华东和华南,供给变化则更为敏感。其中很大一部分又依赖进口货源,华东约占1/3,华南超过80%,因此华南和华东市场对于边际反应最敏感,短期波动与期货相关度最大。
也正因于此,甲醇10月以来的这波上涨潮,表征进口状况的港口库存急剧下降提供了最好的注脚。当然纸货炒作以及暴力的资金也在推波助澜。而基本面的分歧与资金的乱窜也在跨期合约上也留下了暴力的痕迹
这波上涨的另一个后果,就是产业链里的MTO聚烯烃的盈利空间被大大压缩。
MTO制PE与PP的利润水平均被压缩到了一个极低的值,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――PEPP面对下游甲醇成本的步步紧逼,还会逆来顺受么?
另一方面,这波上涨也使得煤制甲醇的盈利水平大幅升高至近两年的高点,长期以来成本难降、下游低迷的甲醇总算在2016年10月迎来了春天,那么又一个问题也来了――那些埋在冬雪中的大小工厂会不会开始生根发芽呢?